夏邑城关镇三义街

  • 2021-07-28
  • 稿源:夏邑孔子书院

三义街位于夏邑县城关镇中心区域。西邻教门街、朱菜园,北接中和街,东靠李胡同,南面就是曹集乡四里班庄。下辖三义街、油坊街、伊胡同、香山庙四个自然村。现在四个自然村已经完全连成一体,没有明显的界限,是老县城东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义街村南北长约 1.5 公里,东西宽最窄处不足100 米,典型的狭长形村落。村民沿主要街道不规则分布。三义街以汉族为主。伊胡同住有丁家和苏家是回民。居民有翟、张、刘、程、靳、赵、闫、孙、吴、崔、丁、范、贾、邹、许、班、樊、李、王、齐等多个姓氏。总户数为 346 户,总人口为 1348 人,总面积为 0.75平方公里。

夏邑城关镇三义街

【村庄来历】

三义街所有的自然村都是明朝初期建成的。明朝江山初定,从洪武三年(1370)至永乐十五年(1417)明朝廷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就是这个时候,三义街刘家的先祖刘闢带着两个儿子刘周、刘登踏上漫漫长途,不管他愿不愿意,他只有携妻带子外迁这一条路,没得选,不走就会将全家直接送进大牢甚至送上死路。说不清走了多久,一家人来到归德府夏邑县占籍落户。几乎同时期,一姓关的家族和一姓张的家族也落户到此地。于是,沿着一条南北的街道,刘氏居街西,关氏居街东,张氏居南头。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居民点形成了。是个村就要有名字,叫什么呢?“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刘关张三兄弟义气千秋的故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尊崇的榜样。恰好这三家分别与三位古人重姓,于是,三家议定此处命名为三义街。与此同时,姜姓始祖姜若尧带着儿子乐舜一起来到三义街偏南的地方定居。他们以开油坊为生,以油坊出名,为此这个居民点名为油坊街。油坊街西还有一个自然村,名叫伊胡同。主街道就是一个细长蜿蜒的胡同。因伊姓居住而形成的,村名伊胡同。香山庙的名字是因为村子在俩庙之间,西边是八蜡庙,东面的就是香山庙。八蜡庙太生僻,后人也不懂八蜡是啥意思,庙里神像也确实有一位蚂蚱神,被戏称为蚂蚱庙。村子叫蚂蚱实在不好听,于是叫了香山庙。村民习惯称为寨外。同治、光绪年间闹捻子,官府号召全县士绅们建寨子以自保。整个东关集这边就筑了一座大寨。因为香山庙在寨墙以外,不在寨子保护以内,就称之为寨外。

夏邑城关镇三义街

【历史沿革】

历史上,民国时期三义街初属于中区,后属于一区。民国 35 年(1946),夏邑县划为 10 乡一镇,三义街属于红亭镇;1948 年,夏邑县全境解放,1949年全县划为 8 个区,三义街属于城厢区;1954 年全县划为 11 个区,三义街属于一区城关镇;1955 年至1956 年,夏邑县划为一个镇 64 个乡,三义街属于城关镇;1956 年 8 月,夏邑县划为 28 个乡镇,三义街属于城关镇;1958 年后,成立城郊人民公社,三义街改成团结大队,属于城郊人民公社;1969 年,城郊、城关两个人民公社合并为城关人民公社;1976 年与教门街分开,成为三义街大队;1977 年 8 月,城关人民公社撤销,成立城关镇人民公社,三义街一直属之;1981 年改团结大队为三义街大队。

【文化教育】

1、响器班。油坊街有靠吹响器谋生的传统。张家、贾家都有人从事这一行业。张家父子相传,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过去看不起吹喇叭唱戏的,认为这属于“下九流”,没有社会地位。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件事,有人讥笑他们从事低贱的手艺,问事的大总闻言厉声驳斥:吹喇叭咋了?人家一喇叭一块地。没有喇叭,恁爹走的都不如意。2、非物质文化遗产管子。管子是一种传统的乐器,有大、中、小三种。小管又称高音管,是乐队中有特色的领奏乐器。中管比小管低八度。大管又称低音管,比中管低八度,在乐队中担任低音或作节奏型强拍演奏。管子的音量较大,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质朴,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管子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管哨和圆柱形管身等组成。管子的用途很广,可用来独奏、合奏和伴奏。尤其在中国北方的一些乐种里,管子是非常重要的吹奏乐器。管子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除了经常运用的颤音、滑音、溜音、吐音和花舌音外,还有特殊的打音、跨音、涮音和齿音等。除手指的技巧外,哨子含在嘴里的深浅也决定着管子发音的高低。吹奏时,利用口形的变化,还能模拟出人声和各种动物的叫声。管子在夏邑县最兴盛期是清朝至民国期间。当时,道教在夏邑县形成“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信奉“正一”的道士不出家、结婚、食荤腥;信奉“全真”的道士则相反。夏邑县的道士在教派归属上很难分辨,可管子音乐在道教上是相通的。四里班庄班合光是道教音乐的传播者,寺内有法事时,乐手在大殿一侧,为前来烧香拜佛的人们配乐祷告。关于管子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明朝洪武四年,夏邑县东关有一位叫范才的青年,用竹子制成了一种吹奏乐器,叫管子。当时,夏邑县官为讨好皇帝,将范才举荐京城当上了宫廷乐师。每逢皇帝举办酒宴,范才凭着手中的乐器出尽风头。可范才恃才倨傲,连大太监也不放在眼里。一天,娘娘过生日,范才吹管相庆,当时,范才越吹越高兴,情不自禁地吹奏起一曲家乡的民间小调《戏寡妇》。大太监见戏中有戏,事后对娘娘说,范才吹奏《戏寡妇》是对娘娘的不尊。正在家里等着领赏的范才,听说娘娘要拿他问罪,吓得逃回了夏邑老家。为了躲避朝廷的通缉,范才跑到老家的大圣寺当上了主持。范才当上主持后,仍对管子如痴如醉。从此,管子在大圣寺一年一年流传下来。 后来,康熙皇帝南下私访途经夏邑县大圣寺时,听到寺院里有人吹奏管子,声如天籁之音,康熙皇帝听得如痴如醉,脱口而出:“日月与天地同辉,管子和寺院共存!”言罢,率众人离去。于是,大圣寺主持手书一副“日月与天地同辉,管子和寺院共存”的对联挂在了大门两侧。不久,这件事情传开了,其他寺院的主持也学着大圣寺主持的样子吹奏管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地庙宇和道观逐渐废毁,管子音乐也随着和尚的还俗流入民间。3、三义街的学校。三义街解放前没有学校,有个别的子弟读私塾。科举废除后,学生大多在大王庙学校读小学,有部分在城里的公立初中读书。1917 年,德国传教士谷约翰在原东关粮行那里办过“圣经学校”,以教经为主,对象是成年人,人数不多。1943年接替牧师的是砀山县薛口人,名叫薛尼轩。他原是砀山知识界人士,当过砀山县私立中学养正中学校长,来夏邑后,即办“培灵小学”。创办时有两个班,学生 50 多人,是砀永夏三个县的教友弟子,住宿 30 多人。当时有吴寒珍、李德俊(号良才)等三位老师,后来有程天民、陈荣勋、华胜德任教师。1945 年,有培灵完小或培灵中小之称,1947 年停办。它是靠教友捐献来维持日常开销的,老师的待遇是发粮,每个月每人 100斤不等。学生的学费自给。课程除宣传教义外,其余和当时官办的学校一样。华佗庙原来也有一班小学,叫东关初级小学校。是一、三、四年级复式学校,在校学生二十六人。当时张德钦教常识,翟明华教国文,对于当时的复式教法应运自如,得到省督学李凤章认可。但是学校经费是靠庙产收入,以及国民政府的考核合格经费补助,不能持续办学,不久就倒闭了。建国后,每个行政村都建有小学。在与教门街分开以前,学生都是在老清真寺读书,初中在东方红中学读书(现在已改为夏邑县实验中学)。与教门街分开后,在油坊街南、香山庙村西的原八蜡庙的庙台子上,新建一所三义街小学,一到五年级各一个教学班,学前班、幼儿园各一个班。近年又新建了教学楼,教学条件逐渐好转。三义街曾经在油坊街西建一所育红班,在农忙时集中看管小孩子,不久就停办。把幼儿教育转给三义街小学了。三义街村从教人士较多,翟明华是第一个校长,在 1940 年任大王庙小学校长。苏文德是老校长。

4、关于香山庙的文献。《芒山堂集》是夏邑县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诗人、士绅名流李可秩的诗文集。李可秩字万宗,一字五庸,顺治五年的举人。是太平集大柳李氏的代表人物。此人虽只是一个举人,在夏邑县威望很高,县里大事、重要决策县令都会向他征询意见,往往他的意见会起到决定作用。在他的《芒山堂集》中有香山庙诗三首并序,特别是诗序里面,记述了香山庙的由来、规模、状况、衰败的原因以及诗人对这一事件的感喟,对研究香山庙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收录了,供后人研究。庙不知谁祀也,也不知果何名。方言曰:“香山庙”亦香山之。或曰:此地南百里许,有相山,山有庙,此仿作耳。然神何姓?字何人?时功德何若?而庙祀作者不能言也。但见有伟躯人,衮冕① 南向坐。四方祀者或数十里,或百余里皆扬旗摐金 ② 结队哮阚稽颡③ 阶下去。相传三月二十八日为神诞辰,更男妇咸 ④ 集。至数千人,若媪⑤、若妇、若女悉肩摩 ⑥ 稠人⑦,趿 ⑧还中竟日。桀黠者复计曰:土木貌神媚,弗工神,弗福也。以金肖之,必歆⑨。于是更醵赀范铜⑩以方,兾?神必大佑我,我当世享媚神福矣!没几僧盗神像,碎之逸去,锤声若牛吼,神不之禁也不遣,桀黠者乃大恨曰:夫夫也厥身之不保,乌庇予?予媚误矣!于是蚩蚩者?亦厌悔,弗祀。庙遂狐鼠稂砾?焉。予过而哀之,吊以诗:其一无端土偶目为神,伏蜡狂奔嫐?世人。更有老乌头颈白,也瞻风气一称臣。其二狐埋狐搰 ? 总癫狂,野秃村姬閧? 一堂。陈醑 ?疈牲?几日事,瓣香疎冷剩斜阳。其三庙破神衰人不趋,空廊一旦走鼪鼯。原来浪说木居士?,不是村翁炎冷殊。

【注】① 衮冕:衮衣和冕。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② 摐:音 chuāng 撞击。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② 哮阚稽颡:哮阚:猛兽咆哮。多用以比喻震怒。稽颡,音 qǐsǎng 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④ 咸,全部。⑤媪,老妇人。⑥肩摩肩与肩相摩,形容人多拥挤。⑦稠人:众人。⑧趿,音 ta,穿鞋只套上脚尖。⑨ 歆,飨,祭祀时神灵享受祭品、香火。⑩ 醵赀:音 jùzī,筹集资金,范铜,铸铜。?兾音 jì 古同“冀”。? 蚩蚩者,指平民 ?稂杂草,砾碎石,这句话意思是香山庙成为狐鼠出没杂草丛生,碎石遍布的破败之地了。? 嫐,音 nǎo,戏弄。? 搰,音 hú,挖,掘。? 閧,音:hòng,喧闹。? 醑,音 xǔ,古代用器物漉酒,去糟取清叫醑。代指美酒。? 疈读音是 pì,是指剖开。牲,古代特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 木居士,对木雕神像的戏称。

【民建古居】

1、翟家门楼。三义街最北端街东有所翟家宅院。翟家是明朝末年来到三义街居住的,他们住的地方是当年关张两姓住地方。翟家渐渐成了三义街的望族,后来发达了盖了一处宅院。据他们当初分家协议记载,这宅子有堂屋、东西屋、大门门房。堂屋是瓦房,东西屋是草房。后来此院一分为三,三个孙子各占三分之一,大门门房为三家共有。笔者上小学的时候,这院子就残破了,现在还保留一座门楼。这是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典型平民的建筑。这座门楼门洞一大间,前后檐残损严重。高有三米,硬山顶,有飞檐;青色砖,刷白漆,青色小瓦,对扇门,硬木料约有三四寸。年数久了,下面有损毁。现在已摘下。安安静静地侧卧在大门南墙根边,默默地诉说当年的风风雨雨。右侧原有一间门房,是看门人守夜的居所。现在除了墙上的门洞,门房早已拆除。

夏邑城关镇三义街

三义街翟家(解放夏邑县城指挥部旧址)

这宅子自然比不了晋城的皇城相府和乔家大院,也比不了本县太平集的李家大院观止堂。但是据翟家后人翟天志说,这里曾是夏邑县城最后一次解放时解放军的指挥部,是和保安团最后签署投诚协议的场所,顿感这门楼高大起来了。2、三义阁。明朝正统(1436 至 1449)年间,刘关张三家曾集资修建过一座三义阁。三义阁供奉桃园结义三兄弟,年节或者每月朔望,都会祭祀,对弘扬传统的“义”字自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义阁修在三义街南头,现在油坊街对面路西的部分,是当时三义街的标志性建筑。民国九年《夏邑县志》载:有三义殿,在县城东南五里,光绪三十年重修。位置是一致的,就是名称不一致。书载建筑物名叫殿,民间传说叫阁,殿和阁都是建筑物,都是可以供奉神明的地方,只是规模不同,殿大阁小。这座建筑物经过了重建。如果重建时规模扩大了,阁升级为殿也是合理的解释。当代夏邑文化名人东方一红先生曾言他十几年前曾见过关于三义阁的一通石碑,具体文字记不太清楚了,但是三义阁三个字是印象深刻的。东方先生见过的实物也记载叫阁,文章里就暂且叫三义阁。可惜这三义阁在抗战中被炸毁,遗址也成了居民点。3、华祖庙。明英宗时期,关氏在街东兴建过华祖庙。说是为报答华佗先生对其先祖“刮骨疗毒”的恩情而兴建的。作为关羽的后人,没有修关帝庙而修了华祖庙,一方面是在距此不远的东关东头有座东关帝庙,拜庙祭祖较为方便;二是有三义阁,祭祀共同的祖先,以便邻里团结;三是为教育子孙莫忘恩人。华祖庙在清光绪十六年重修,抗战时期毁于日本炮火。4、福音堂。三义街出名的还有一座教堂。这座教堂位于城关粮店对面,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 年),单县人杨志芹和德国人谷约翰来夏邑传教,民国 10年(1921 年),买了张家和刘家的菜园地 4 亩,建了房屋 25 间,建成东关堂会。民国 20 年(1931 年),中国教会成立,又向教徒募捐,购地 2.4 亩,建瓦房24 间,草房 5 间。东关堂会那会儿是全县甚至徐州以西地区的教会中心,下辖 11 个分会,教徒 524 人。1953 年时,东关堂会还有教徒 38 人。后来,因政策的因素,渐渐没有了宗教活动。现在,连教堂遗址也改成居民点了。这是夏邑历史上最早、规模较大的基督教教堂,对研究夏邑乃至徐州以西宗教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5、关坑。三义街还有个出名的关坑。三姓定居后,为建房屋,挖坑取土,随着人口增长,坑越挖越大。当时约定,此坑是刘关张三姓所共有,是公坑。后因为关家居住在坑北,距离坑相对较近,也俗称关坑。同治光绪年间,为抵抗北上的太平军和捻军的骚扰,东关附近的村落挖寨沟,打寨墙,围起了东关寨。东关寨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因位于老县城东,与县城成倚角之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次与县城有关的战事这里从未少过。因此,东关寨墙高沟深,冷兵器时代是易守难攻。东关寨的寨墙大都是从这里起土的。东关寨工程很大,需要的土方自然不是小数。在生产队时期,为了积农家肥,群众会在冬闲的时候挖去黑色的淤泥,加上其他原因,关坑面积越来越大。在我上初中时,关坑面积似乎超过三义街居住面积。从东关大街向南,东方红中学以西、西南围绕的都是关坑。关坑岸边除了几颗稀疏的柳树外,很少有水草,基本上是下雨黄澄澄,晴天清凌凌的水面。小时候这里是玩耍的好地方,夏天坑满壕平,有水的地方就是男孩子的天堂,撇布瓦、洗澡、洑水、逮鱼虾是放学后乐此不疲的游戏。三九天最冷的时候,抄近道沿冰上学,有时候有女生时,耍个酷,打个滑梯,从女生身边呼啸而过,还是蛮潇洒的。

夏邑城关镇三义街

6、八蜡庙。八蜡庙应读作“八腊(zhà)庙”。乡亲们说成蚂蚱庙。庙里确实供奉过昆虫神,即蝗虫,没见过庙宇的神像,不知是不是蚂蚱的形象。“八腊之祭,载于《礼经》,其来甚古”。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 8.8 年一次,两宋为 3.5 年,元代为 1.6 年,明、清两代均为 2.8 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在科学不发达的旧社会,蝗虫之患,不次于水患。每当发生蝗灾的年代,知府、知县便去烧香祷祝,祈求灭蝗有功的神仙大显神灵,驱逐蝗蝻,不再损害庄家。八腊是古代中国人民所祭祀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八腊的祭祀称为八腊之祭、大腊之礼或八腊祭。其中,“先啬神”,即神农氏;“司啬神”;即周朝的始祖后稷;“农神”,即古时的田官之神;“邮表畷神”,即田间庐舍和阡陌之神,感谢它始创田间庐舍、开辟道路、划分了疆界;五为猫、虎神,感谢猫吃掉野鼠,老虎吃掉了危害庄稼的野猪,保护了禾苗;六为“坊神”,感激它使堤防坚固;七为“水庸神”,管理沟渠之神;八为昆虫神(蝗虫)。在祭祀的礼仪方面也作了规定:“八腊之神,例应于腊月上戊日致祭,行二跪六叩头礼。地方官穿补服。”每年的建亥之月(农历十月),田功告成,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皆于八蜡庙举行隆重祭祀,报“八神”护佑之恩,祈来年再获丰收。八蜡庙过去是州县的标配,所有的县城附近都有。嘉靖二十五年《夏邑县志》载:县东郭外,南北四十步,东西十二步。原吴道南民地,以通济桥官地易之。民国九年《夏邑县志》载:八蜡庙在东关寨外东南五十步。八蜡庙是官庙,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香火旺盛,庙台子很高。7、相山庙。当地叫香山庙,村名也叫香山庙。其实香山两字是白字。准确的字应该相山庙,全称是相山显济王庙。相山庙建于康熙元年。康熙皇帝跟相山庙有无关系,有何关系都不可考了,但是夏邑在康熙年间建了相山庙,而且不止一座。太平镇李克彦村也有一座。民国九年《夏邑县志》载,在县城东郭外。康熙元年知县张光烈创修,邑绅李会生施地。张光烈,字芝田,顺治十二(1655)年的进士,宣镇万全县人。宣镇应该指的是宣府镇。夏邑县的历史名人明朝朱谦曾在此镇守过。万全县是康熙三十三年才设立的县,张光烈到夏邑当县令的时候,还没有万全县这个名词。张光烈是顺治十四年到任的,康熙三年调离夏邑。任职期间,政绩突出,民望甚高。县志说他:政事修举,市民爱戴。创修的创字,写出了此庙是夏邑县的第一座。施地的李会生是李培真的长子。李培真是桑堌乡李口村人士,明末清初归德府一代的名仕。与雪苑社彭尧谕、崔抡奇等交往甚厚,是夏邑历史上清朝第一个举人、第一个进士、第一个京官。李会生是他的长子,字朴园,康熙十五年岁贡入国子监,没继续科举,以贡生入仕,曾任过封丘教谕,安肃知县、通州知州、贵州镇远知府、升湖广上荆南道、调云南永昌道。病逝在任上。去世后曾被荆州祀为名宦,可见在任上是有过突出政绩的。香山庙仿淮北相山庙。庙里的神像是一个身材高大穿着帝王服饰的男人形象。香山庙香火旺盛时的情景,在当时数十里、上百里的香客纷至沓来,特别是相山爷的生辰时,香客达几千人。香山庙的败落,是因为人的贪念所致。一帮凶悍狡猾或者称之为脑袋灵光的人,见香火旺盛,就动了歪心眼。香山庙的塑像是泥塑,相山神像不庄严,信众对相山爷不是特别尊重,如果能用金神像,必然更加灵验,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福报。这些人于是动用了多种造神手段,宣传相山爷的灵验。诸如“陈胜王、大楚兴”之类的是最常用的。相山爷卖马的传说估计是这个时期四处散播的,为的是让广大的信徒出钱出物出力,自己获利。不长时间,敛取了众多香客的赀财,塑成了金身神像。可是,不久金身神像却在夜里被庙里的和尚敲碎盗走,敲佛像的声音像牤牛叫那样响亮。这些建庙的募集者十分恼怒和失望。认为神佛有神通,必然能制止住盗像者的行为,即使不能制止,也应该降些惩罚给他们。结果神像被盗,而且盗像者安然无恙,这相山爷也太怂了吧,于是怪自己烧错了香,拜错了神,就不再来了。最合理的解释是他们被打脸了,无法再骗取信徒的信任,自己的那一套已经无法吃饭,最起码无法再利用这座庙骗到饭吃,自然一走了之。别的香客也都认为神失灵,渐渐地都不来了。于是庙宇渐渐衰败了,最终成为老鼠和黄鼠狼的窝。在 1928 年左右,冯玉祥部孙实主政夏邑期间,被扒了,建筑材料运送到城里,用来建造学校了。而相山庙的遗址,位于建设路南段路西秉轩酒店西侧,已经成为原三义街二队居民区之一了。

8、四方井。三义街有眼出名的四方井。似乎知道三义街的人没有不知道四方井的。有时候三义街还没有四方井名气大。那时候出去与人交流,说起是三义街人,人家一般都习惯地问你,在四方井哪边?或者问你认识谁谁不?三义街的人们习惯地爽朗一笑:自然认识,他在四方井这边,我在四方井那边。这眼井位于三义街正中心,在街东侧,井台大约三米见方,四块正方形的青石板拼成了个正方形。很多地方的井口都是圆形的,这座井口是四方的,方方正正地像楷书那样横平竖直。这是三义街的第一个公共设施。除清朝中叶有过一次维修外,这眼井一直供养着一代又一代附近的居民。近 700 年来,一次次的汲水,一条条井绳在井口磨出一个个深沟。最深的一条,居然有一指头深。小时候喝过这井里的水,夏天凉而冽,冬天温而软。整个三义街以及白布街、段小街、中和街都要用这里的井水。近的用水桶挑,远的则用车拉。有人用铁皮或者木料箍成大桶运水。七十年代还见到有人用橡胶做成的皮套运水。皮套装在架子车上,用水桶一桶一桶从水井提出,然后倒入皮套中。装满了水的皮套在架子车上随着坑坑洼洼的地面而起伏,水在皮套里有节奏的咕咚咕咚的声音甚是好听。到了胡同口,自然有妇女、老人和孩子端着盆,拎着桶在那儿等着。看着水从皮套的尾端一点点流出,皮套一鼓一瘪之间一车水很快就送完了。后来有了手压井,再后来广泛使用电机抽水,现在用上了自来水,四方井完成了历史使命,用一方大的青石封住了井口。四方井东南关坑南沿油坊街的高岗子上,有一眼小井,井不大,水质纯净。以往东关集上、教门街烧豆粥的,多使用此井之水。据说用此水烧的豆粥甜,稠,是豆粥用水的首选。

【村中人物】

苏文德:回族,1915 年出生,油坊街人。1946年开始从教,解放后,在胡桥、会亭、姬郭楼等学校任教,在城关红旗中学、教门街小学、东关中学担任教师、校长。夏邑县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委员。1984 年 7 月离休,1994 年去世。

邹连科:男,油坊街人,1925 年 2 月生。朝鲜战争爆发后,入朝参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班长,1951 年 3 月,在第四次战役中牺牲于朝鲜战场。

班俊元:男,汉族 1943 年 10 月生,香山庙村人。1964 年参加“四清”工作队,先后担任城关镇、李集镇、刘店集乡党委委员,县党校教员,王集乡、车站镇党委书记,县委政研室副主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劳动和保障局党组副书记等职。两次出席河南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会,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2000 年退休主编《中华班氏大族谱》。

许冰:男,汉族,1956 年 2 月出生。大学文化,学士学位。1976 年参加工作,1987 年入党。曾在三义街学校、南阳机械工业学校、夏邑县广播电视局和县委办公室工作。先后任秘书、干事、科长等职务。历任刘店乡乡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主任、县体改委主任,经贸委党组书记、主任,县人事局党组书记、局长。现已退休。

许红照:1962 年 10 出生,男,三义街村人。曾任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兵种部主任(正师级),现任中国人解放军工程兵学院副政委,大校军衔。

刘振声:男,汉族,三义街村人。1948 年参加工作,从事教育事业,1958 年被划为右派,1979 年平反。平反后一直在东方中学教书,1987 年离休。

翟进奎:男,1968 年出生,三义街村人。商丘市邮电局职工,通讯体协棋手,象棋业余大师。参加过全国“智运会”等大型比赛,获得过较好名次。

何瑞霞:女,三义街村人。曾任县人民医院医政科科长,内科专家,主任医师。

丁凤芝:女,回族,三义街村人。1964 年 8 月出生,本科学历。1985 年毕业于永城师范学校,1985-1991 年在梁园中学任教。曾任城关镇妇联主任、会亭镇副镇长、县职教中心党支部书记。

崔福义:男,汉族,1953 年 9 月出生,三义街村人。1970 年 12 月入伍,先后任内蒙古军区汽车团文书、司务长,内蒙古军区副指导员、指导员,内蒙古军区生产经营办公室车队队长;1990 年以少校军衔正营职干部转业,历任信访局副局长,城管局副书记、副局长。2014 年退休。

陈长镇:男,汉族,1960 年出生,三义街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检察院批捕科副科长。

刘陆航:男,汉族,1968 年 5 月生,三义街村人。1993 年 12 月入党。曾任郭店乡、城关镇东关中学教师,罗庄乡政府办事员、副乡长,刘店乡、会亭镇、桑固乡、罗庄乡政府副乡长,夏邑县财经金融服务中心副主任。现任财经金融服务中心主任科员。

刘运华:男,汉族,香山庙村人,1955 年出生。曾任夏邑县联营公司经理。

刘海新:男,汉族,香山庙村人。1976 年参军入伍,转业后任夏邑县自来水公司经理(副科级)。

苏文远(1933 - 2004.03):男,回族,三义街伊胡同人。18 岁学习厨艺,1955 年在东关食堂参加工作,1958 年在郑州河南饭店做厨师,1979 年调回夏邑县委招待所,1993 年退休。

樊福田:男,汉族,1934 年出生,香山庙村人。解放后学习泥瓦工手艺,在夏邑县建筑公司参加工作。参与了夏邑县剧院、夏邑县委办公楼、夏邑县公疗医院门诊楼的建设,被评为“八级工”。是六十年代技术工人里面级别最高的,人称“樊大工”。

范成立:1962 年出生,1974 年拜师于王圣学习管子。在全国各地的比赛中获得了不少奖项。“管子”已被列入商丘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的范成立是管子演奏的传人,是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齐心力:男,汉族,油坊街村人,1969 年出生。现任县医院骨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韩秀玲:女,汉族,1958年 10月出生。三义街村人,县基督教长老,县第八届政协委员。

苏静波:男,回族,油坊街村人,1954 年出生。三义街村委会委员、会计,现任村委主任。县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苏方方:女,回族,1980 年 5 月出生,油坊街村人。现在烟草局工作,县第十届政协委员。

作者简介:班玉祥,男,汉族,夏邑县城关镇三义街香山庙村人。1990 至 2000 年在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2000 年 至 2012 年在李集镇、太平镇工作,任组委、纪委书记、副书记,现任县史志中心主任,市、县政协文史员。座谈人、电话联系或提供文字资料人员:刘振声、刘陆航、崔福义、苏静波等。

作者简介:班玉祥,男,汉族,夏邑县城关镇三义街香山庙村人。1990 至 2000 年在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2000 年 至 2012 年在李集镇、太平镇工作,任组委、纪委书记、副书记,现任县史志中心主任,市、县政协文史员。座谈人、电话联系或提供文字资料人员:刘振声、刘陆航、崔福义、苏静波等。

举报 关注:2643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源:夏邑孔子书院

夏邑360小程序

热门新闻